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纪检要闻 - 廉政要闻

深深的牵挂,沉甸甸的责任 ——县委书记罗云深入营盘乡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侧记

发布时间:2018-01-12 00:00:00  来源:青川清风  点击量:948

1月11日,是“数九九”中“三九”的第二天,气温骤降至零下7度,山区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节,青川的脱贫攻坚工作也进入了攻坚阶段。县委书记罗云始终放心不下贫困村的整体脱贫工作,特别是山里的贫困群众一直是他的牵挂。

“一定要再到群众家里看一看!”这天一大早,罗云便率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青川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——营盘乡调研脱贫攻坚工作,看望慰问山里的贫困群众。每到一村,他都要亲眼看一看贫困村的面貌有什么改观?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已经精准落地的脱贫攻坚政策又有什么新的成效?乡亲们摆脱贫困还有什么难处和需求?

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亲切交谈中,罗云语重心长地说:“各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,把贫困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,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,指导和帮助群众如期脱贫步入小康。”这既是对党员干部的谆谆教导,也是对贫困群众脱贫奔康路上莫大的鼓励。

小康路上攀高峰,好日子越过越红火

 

早上8时许,太阳刚刚爬出山谷,沙州码头却早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:客船的汽笛声此起彼伏,载着往返的群众穿梭于白龙湖两岸,有的是进城购买年货,有的是外出务工满载而归,在外小有成就的外出“追梦者”还径直把小车开回了家乡,准备用积累的原始资本回乡进行第二次创业,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“小露锋芒”,带领周围乡亲共同奔康……

此时此刻的白龙湖也仿佛与两岸群众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,完全没有了冬日的寒气逼人,宽阔的湖面上升起了腾腾热气,太阳洒下的万丈金光更让湖面上波光粼粼,仿佛是位一慈祥的母亲张开了双臂去拥抱回家的孩子,迎接回乡的每一位亲人,一湖两岸温暖如春。

在轮渡上,在客船上,人们谈笑风声,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。

渡江过程中,一个个可喜的画面,一句句可亲的话语,给罗云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渡江之后,罗云调研的第一站便来到营盘乡高峰村: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,自来水、宽带网、有线电视……基础设施相当齐整;卫生站、文化广场、图书室、党员活动室……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。村民们或在广场上健身,或在文化室内翻阅图书学习种植技术,或坐在自家院坝里拉家常,盘盘一年的增收帐,想想明年的好年景。

山区群众就医,是罗云一直十分牵挂的问题。他首先向当地乡村干部了解了村卫生站的建设情况,尔后走进卫生站仔细查看软硬件设施和医务人员配备情况。

“老人家,您这是普通感冒,不用去医院,我给您先开几幅药,过几天就好了。”罗云一行刚到卫生站门口,就听到里面传出的对话。村卫生站医生张世海正在与村里8旬老人诊治,“平时哪里不舒服就打电话给我,我上门给您看病去,您老也不不用跑腿了。”

“你是学中医的,还是学西医的?”罗云询问到。

“我是中西医结合,一般小病都是没问题的。”村医张世海乐呵呵地说,言语中带着十分的自信。

“你是一个全科医生啊,是个全才嘛,全村群众都相信你,你要充分发挥你的医术,为他们服务好!”罗云鼓励张世海在日常行医的同时,再加强学习,多钻研医术,争取学到更多的本领。

“大家现在看病方便多了吧!有什么想法就村干部,党委政府会尽量为大家提供方便。”罗云又与正在卫生站排队就诊的村民攀谈起来。

“过去看病跑断腿,如今看病不出村。”村民们激动地告诉罗书记。

“高峰村地处偏远,但越是偏远、交通不便的地方越不能缺医少药。”罗云叮嘱当地乡村干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,“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一定要想群众所想,急群众所及,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就医保障。”

据了解,一直以来,高峰村因地处偏远,看病难是困扰着村民的一大难题。往年,大病小病都要渡船后再乘车去县城医院就医,很不方便。近年来,村里建起了卫生站,配备了基础的医疗设施设备和驻村医生,实现了让村民就近就医、家门口就医,群众不在为看病发愁。

“家里有几口人?”“今年收入多少?”从卫生站出来,罗云一行走进高峰村4组贫困户张开林家中,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让罗云感到十分欣慰,并与张开林拉起家常来,详细询问一家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。

“家里有五口人:母亲、丈夫,还有两个儿子……”张开林告诉罗书记,“我粗略算了一下,一年下来,一家人平均收入有3000多元。”

“你母亲现在身体怎么样?”罗云关切问到。

“谢谢罗书记牵挂,我母亲患有冠心病,不过现在的就医方便了,各项政策也都好,看病不是问题了。”张开林激动地说。

“祝你们全家幸福快乐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罗云勉励张开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收获。

随后,罗云又走进非贫困户何德明家。何德明今年67岁,两个女儿虽然早些年均已分户成家,但为了照顾老人,她们选择在留在父母身边,共同生活在一个院坝里。

“你们的收入怎么样?有什么困难没有?”罗云关切地问到。

“罗书记不用担心,女婿在外务工一年收入7万多,再加上我们在家里搞点种植、养殖,可以说是衣食无忧。”何德明开心地说。

“嗯,不错!不错!你们的女儿女婿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啦!”罗云高兴地说。

随后,罗云又叮嘱何德明的女儿:“作为儿女,你们不仅要把自己的娃娃照顾好,更要要多孝敬父母,让他们快乐地享度晚年,这是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要一代做给一代看。”

罗云特别叮嘱随行干部:在脱贫攻坚工作中,不仅要帮群众摆脱贫困,还要不断提升贫困群众文明素质,转变思想观念,心怀感恩之心,增强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,改变陈规陋习,树立文明新风尚。

高峰村是县纪委、县监察局定点帮扶村。近年来,他们不断整合帮扶力量,全力推进该村脱贫攻坚工作,先后硬化通村路7.24公里、通组路硬化7.5公里,建成村卫生室、文化室,实现通讯网络覆盖了所有村民小组和聚居点,手机信号覆盖了100%的农户,通过钓鱼平台入股及乐园冷水鱼养殖渠道壮大集体经济,2017年实现收益21500元。

幸福花儿向阳开,“心寒村”旧貌换新颜

沿着蜿蜒的山区公路前往大山深处的新韩村。过去提起新韩村,当地群众心里都会觉得心寒;现如今,一说新韩村,大家心里都是热乎乎的。究竟为啥呢?

据了解,新韩村是营盘乡最为偏远的一个村,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,山高、路远、坡陡、弯急。“交通基本靠走,通讯基本靠吼。”这是对过去新韩村的真实写照。当地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:新韩村来真心寒,出行难来看病难,又缺衣来又少穿,有女不嫁穷村汉……因此,新韩村又被当地村民自嘲为“心寒村”。后来,由于村里单身汉越来越多,新韩村又多了个名字“光棍村”。

“摸清底子,多动脑子,多想点子,帮扶关键要对症下药。”县委常委会上,一锤定音,“脱贫奔康路上绝不落下一户,绝不落下一人。”

2014年,新韩村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村,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60人。近年来,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下,党委、政府,帮扶部门、帮扶干部和驻村科技特派员,不断帮助群众拓展增收渠道,先后发展了核桃940亩,茶叶99.1亩,带动本村户群众全部参与;不断完善基础设施,通村道路硬化、人饮工程等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;在培育新风正气方面,抓住“六化”行动,大力培育文明新风,评选“好公婆”、“好媳妇”、“好妯娌”、“关爱子女”、“孝敬父母”等活动,大力开展“环境大提升”活动,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,实现房前屋后庭院化、村落民居整洁化,幸福指数不断攀升。



“路修好了,办事方便了,要做的事就多了。”在新韩村,这是罗云一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。

罗云走进村民安国翠家的厨房,主人家正在忙着炖腊肉,锅盖一揭开,顿时香味扑鼻。

“春节快到了,生活上有困难不,还缺什么不?”罗云拉着老人的手,关切地询问到。

“现在国家政策好,我们不缺衣也不缺粮,生活水平提高了,口袋也鼓了,日子越来越幸福!”安国翠激动地开始“显摆”起来,“儿子、孙子经常拿钱给我,每次回来都要给我买好几套衣裳,不过现在还舍不得穿,因为要干农活的嘛!等过年走亲戚时再穿吧!”

……

听说县上领导来了,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张成文带着一身的泥土就跑来了,看着村里建起的一座座生态庭院、一处处幸福新居,他涛涛不绝地向罗书记讲述了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:“我们村里可是换了一个天地,新路、新房、新庭院,让人觉得一切都是新的,乡亲们都争相发展产业,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劲头十足。” 

一山放眼看两湖,好风景昭示好年景

翻过一山又一山,走过一村又一村。

每到一村,罗云都要到农户里走一走,查访民情,了解群众所想、所急、所需,与随行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一道,通过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,为群众发展产业、脱贫奔康“开处良方”。

“这房子盖得挺漂亮!”罗云书记来到青江村1组都仁平家门口,不自觉地停住了脚步并挨屋察看,“这是卧室,里面还有卫生间,用上冲水马桶了。住得习不习惯?”

“现如今,城里和乡下没啥区别,城里有的,村里都有,啥也不缺,在村里享受城里生活,是多么幸福的事情!”都仁平自豪地说。

近年来,都仁平不等不靠,依托地理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养殖业,走上致富路,成为当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。说起自己的“翻身记”,都仁平显得十分乐观。他告诉罗书记:“国家政策好,政府在帮我们,我们也没什么不知足的,人都要靠自己辛勤劳动才能脱贫致富。”

听罢都仁平的一番话,罗云感到十分欣慰,在得知他做得一手好菜时,勉励他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烹饪技术,充分利用当地濒临白龙湖的地理优势,发展农家乐,让各地游客品尝到自己的美味佳肴。

罗云告诉乡村干部,扶贫要先扶志,扶贫更要扶志,要推选出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,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增强群众内生动力,消除一些贫困群众“等靠要”思想顽疾,增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勇气,勤劳致富的信心。  

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,都家坝村村民马肖龙脸上挂满了幸福:“如今我们摆脱了贫困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

站在村委会门前的院坝里,罗云书记风趣地说:“你们这里位置很好,是一个很不错的观景台,可以一山看两湖,既有‘东湖’又有‘西湖’。”

“杭州才只有一个西湖的嘛!咱们村原来是个风景区啊!”听了罗书记的话,周围的干部群众顿时禁不住谈论起来:“我们要发展农家乐!搞旅游产业!”

“原来住的是土坏房、木架房,吃水都要到几里地之外的山沟里去挑。现在遇上了党的好政策,住上了新房子,用上了冰箱洗衣机,与过去相比可是一个天下,一个地下。”村民张定强告诉罗书记:“我是村上的老干部,两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,我们与党一条路、一条心。”

好风景昭示好年景,在新的一年,在决战脱贫攻坚、同步全面小康的进程中,相信我们将会见证更多美丽的蜕变。(县委宣传部:刘保刚 江琪)




上一篇 下一篇